女王智慧月嫂班,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,确保教学质量,专业细致指导,助您全面掌握月嫂服务技能。
48岁的刘梅曾是小区里出了名的“厨房杀手”——炒个青菜能糊锅,炖个鸡汤能忘了放姜。女儿生外孙那年,她去照顾月子,满心欢喜炖的鲫鱼汤被嫌弃“腥味重”,精心熬的小米粥被说“太硬咽不下”。看着女儿产后虚弱的样子,刘梅偷偷抹了眼泪:“连口热乎舒服的饭都做不好,我这个当妈的太失职了。”
偶然间,社区宣传栏里的“月嫂月子餐专项培训”海报吸引了她。“当时就想,哪怕学不会当月嫂,能把女儿的月子餐做好也行啊。”抱着这样的念头,刘梅报了名,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。
第一天就给了她个“下马威”。老师讲“月子餐四阶段营养搭配”,什么“排恶露期要少盐”“催乳期需多喝流质”,术语像天书一样绕;实操课上,别人半小时就能做好的“红枣小米蒸糕”,她要么蒸过头成了硬块,要么发不起来像疙瘩。有次练习做“生化汤”,她把当归和黄芪的比例搞反了,被老师严肃批评:“月子餐不是家常菜,剂量错了可能影响产妇恢复!”
那天晚上,刘梅躲在宿舍哭了,想过放弃。但翻到手机里女儿抱着孩子的照片,她又咬了咬牙:“为了孩子,不能怂!”她把老师讲的食谱全抄在本子上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难点;记不住食材搭配,就编口诀——“第一周排恶露,红糖小米加猪肝;第二周补气血,红豆红枣炖乌鸡”;实操课上做砸的点心,她打包带回宿舍,自己当“小白鼠”,总结失败原因。
展开剩余59%最让她头疼的是“低盐调味”。几十年的做菜习惯让她总忍不住多放盐,有次练习“清蒸鲈鱼”,被老师尝出咸味超标,她当场红了脸。为了改这个毛病,她吃饭时故意不放盐,逼着自己适应清淡口味;做饭时就用小勺舀盐,严格按老师教的“每天不超过5克”来控制。
结业考核上,刘梅做的“月子餐套餐”惊艳了所有人:早餐是软糯的山药莲子粥配蔬菜蛋卷,午餐有补铁的番茄炖牛腩和促进泌乳的豆腐鲫鱼汤,晚餐则是利于消化的蔬菜鸡肉粥,三顿餐点不仅营养均衡,摆盘还透着巧思——用胡萝卜雕成小花,用西兰花摆成“心”形。老师评价:“这套餐既有科学配比,又有家常菜的温度,是最好的月子餐。”
拿到结业证书后,刘梅没急着找工作,先回了家给女儿“补课”。当她端出精心准备的“产后第二周营养餐”时,女儿尝了一口就红了眼眶:“妈,这是我生完孩子以来,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。”看着女儿大口吃饭的样子,刘梅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
不久后,经老师推荐,刘梅成了一名住家月嫂。第一个客户是位剖腹产的年轻妈妈,因为伤口疼没胃口,每天只喝白粥。刘梅根据培训学到的“术后饮食调理法”,做了“鲈鱼蔬菜泥粥”——把鲈鱼蒸熟去刺,和西兰花、山药一起打成泥,拌进熬得绵密的米粥里。“她第一次吃了满满一碗,说‘像宝宝辅食,却比辅食香多了’。”刘梅笑着回忆。
相处中,她不仅照顾产妇的饮食,还把学到的“月子餐搭配知识”教给客户家人。有次客户婆婆想给产妇喝“大补的人参汤”,刘梅耐心解释:“剖腹产初期喝人参容易活血,不利于伤口愈合,等下周我教您做黄芪乌鸡汤,补得更稳妥。”她的专业和细心,让客户一家特别信任。
出月子那天,客户给刘梅包了个红包,还写了封感谢信:“您做的不只是饭,是对我们全家的照顾。”如今,刘梅成了月嫂圈里的“抢手货”,预约排到了半年后,月薪比退休前翻了两倍。
“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,啥也干不好。”刘梅收拾着刚买的新鲜食材,眼里闪着光,“现在才知道,只要肯学,哪怕是一碗汤、一锅粥,也能煮出属于自己的新生路。”而那些她曾反复练习的月子餐食谱,早已被她揉进了对产妇的关怀里——毕竟,最好的月子餐,从来都藏着对新生命的期待,和对妈妈们最深的温柔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658-配资658官网-配资炒股票-网上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