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年以来,医学一直是香港状元们的“心头好”,与收入较高、工作稳定等因素有关。
撰文 |燕小六
责编丨汪 航
近日,素有“香港高考”之称的2025年香港中学文凭试(DSE)放榜,16名考生因考分极高成为状元,状元人数创历届新高。
公开信息显示,香港16名状元中有11人计划学医,另有1人想学兽医。同期公布的“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考试”(IBDP)显示,至少32名考生是“高分状元”,其中多人要做精神科医生、传染科医生等。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透露,将录取26位IBDP状元。
实际上,在中国香港,过往多届的状元们有七成左右都选择学医,今年也不例外,背后与医生职业受人尊敬、收入较高、工作稳定等因素有关。
图源:香港01
香港“状元”们大多学医
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透露,今年有5.5万人报考DSE,人数较上一年度增加10%。
DSE评分采用等级制,考生最多报考8科,相当于内地的高考。其中,前10%成绩最优异的考生可获5**级,成绩次佳的30%可获5*级。要想拿到“状元”称号,至少6科要考到5**。若考过5**的科目达到7科或8科,则分别称为“超级状元”“终极状元”。
今年,DSE出现一位“终极状元”王海博,他于内地出生、后就读于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。他告诉媒体,因见香港医疗系统负荷重、医生短缺,所以选择读医科以回馈社会。
毕业于拔萃女书院的“超级状元”黄颖妍也想学医。她坦言对医学兴趣浓厚,曾在玛丽医院实习,在手术室或门诊观察过医生工作,未来想做一名外科医生。
综合媒体报道,在今年香港的DSE和IBDP等升学考试中,近50人取得状元等美誉。其中,近七成人计划学医。他们有的出身医学世家;有的单纯是对医学科学感兴趣;有的想做“基层医生”,重点服务老人和儿童患者;还有的是看到父母身体抱恙,想投身医学、照顾家人。
“成为医生,目标就是服务香港。”今年IBDP的状元蒋承轩曾说。
综合“香港01”等历年报道,香港高考状元们的学医比例一直很高。2019年至2023年的DSE结果显示,状元学医率分别是83%、75%、71%、75%、75%。
一方面,这和香港拥有全球知名的医学院校有关。在QS“2025世界大学学科排名”中,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位列全球第二;该校的医学学科从上一年度的全球第37位,升至第24位。
此外,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学科排名全球第25位。该校的护理学则排名全球第5,长期占据亚洲第一。名校光环下,状元们难免趋之若鹜。
另一方面,虽然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,医学生的培养都尤为严苛,不仅周期长,而且成本高。
但相对而言,在取得行医资格后,香港医生稳定且丰厚的薪水也是其他行业所艳羡的。
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内外全科医学士(MBBS)为例,该课程的常规学制为6年。医学院毕业后,再经历半年内科和半年外科的见习,就能成为正式医生、获得稳定收入。
香港医院管理局官网信息显示,在公立医院体系中,驻院医师每月底薪和各类津贴合计7.7万-15.5万港币(约合人民币7万-14万)。晋升到副顾问医生等中层,每月起薪约15.9万港币。这些都远高于当地民众的月均收入(2.4万港币)。
若供职于私立机构,一些顶尖外科医生的单次手术收入可达数十万港币。因此,在香港,医生有“月球人”“星球人”等说法,特指一个月能赚1百万或一个星期赚1百万的人。
图源:香港医院管理局
待遇那么好,香港却很缺医生
有分析指出,香港医疗体系的进入壁垒高,每年培训的医学生数量较少。相较于其他专业,“学医”的职业前景更稳定。
但,这种精英式教育也有不足。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秘书处今年初发布《数据透视》称,2023年,香港有注册医师16180人,相当于每千人口有2.1名医生,远低于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近邻。
《数据透视》推算,到2030年,香港的医生人力缺口或达1600人,到2040年会超过1900人。与此同时,香港老龄化在加剧,到2035年,65岁以上者约占常住居民总数近30%。这会进一步影响当地医疗。
过去20年,香港一直在想办法应对医生短缺问题。2008年前后,香港开始增加医学生学位数,从每年250个逐渐增至2021年的530个。但成效不明显,截至2023年的10年间,注册医生总数仅增加22.6%。
人力短缺加剧工作压力、影响工作环境,进一步造成香港公立医疗系统医生流失。2023年,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率达6.1%,心胸肺外科医生流失率达14.5%。
《数据透视》指出,不少医生转投私立机构,导致公私不同系统的人力结构失衡。根据该文件,供职于公立机构的注册医生数占全港注册医生总数46%,但他们承担了香港近90%的住院诊疗服务。
工作多人手少,很多诊疗服务不得不减速。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显示,有一些医院的内科、眼科、矫形及创伤外科需等候100个星期,才能看到医生。
为应对人力危机,香港想了很多“开源节流”的方法。
在“开源”方面,2021年10月,香港引入特别注册安排,旨在扩大非本地培训医生在香港执业的途径。此后,当地雇用的非本地培训医生人数快速增加,从2022年67人增至2023年年底124人。
今年6月,香港公布第六批获“特别注册委员会”承认医学资格的名单,首都医科大学、复旦大学等9所内地高校、共20项医学资格得到香港承认。持获承认医学资格的内地医生如符合相关条件,可申请到香港从医。
此外,香港还在学制上改革。当地政府计划于今年9月或之前,将现有两间医学院的医科培训学额增至650个。政府还预留一块土地,划作兴建香港第三间医学院之用。
而在“节流”方面,香港医院管理局努力提升医生的待遇、晋升机会和工作环境,大量增设顾问医生、副顾问医生等职位,让高年资医生可以留在公立医院晋升。截至2021年的10年间,顾问医生数量增幅达50%。
来源:医学界
校对:臧恒佳
编辑:张金金
值班编辑:文慧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配资658-配资658官网-配资炒股票-网上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